海外科技股玩闪崩 吓走泡沫吓不走真成长

  证券时报记者 吴家明

  一直处于狂热状态的海外科技股市场,却以一场大跌让近来风平浪静的美国股市产生“巨浪”。

  上周五,纳斯达克指数收跌1.8%,科技巨头的股价集体下挫:苹果公司股价下跌3.88%,盘中一度跌约6%,市值蒸发逾400亿美元;谷歌母公司Al-phabet股价也下跌3.4%。中概股市场也难逃下跌的命运,其中京东股价下跌近7%,阿里巴巴股价下跌超过2%。

  纳斯达克指数基本上可以代表美国上市科技股的情况,毫不夸张地说,今年以来纳斯达克指数几乎每天都在创造历史新高,所以这样的跌幅并不常见。

  2017年即将过去一半,海外科技股的表现极为吸引眼球,纳斯达克指数今年以来的累计涨幅已超过15%,而标普500指数的涨幅只有8.6%。不过,科技股的炙手可热一直离不开“泡沫”的阴影。毕竟今年以来,标普500指数有40%的涨幅都来自于五大科技公司,也就是人们熟悉的苹果、Alphabet、亚马逊微软以及Facebook

  这一次突如其来的大跌,几家机构发布的报告似乎成为压垮投资者紧张神经的最后一根稻草。高盛发出警告,五大科技公司对美股市场影响太大,有估值过高的风险;瑞银也在一份报告中提出对科技股的质疑。做空机构此时也来“凑热闹”,如做空机构香橼就认为,科技公司英伟达股价的上涨是“疯狂的赌场行为”。

  目前,关于科技股的泡沫并没有一致的结论。一般来说,泡沫在股市里的反映是市值和账面价值的对比,但真正意义上是股票价值是否符合投资者的预期,也与投资者对企业和行业的预期、态度有关。投资者对“泡沫”的担心或许会造成股价短时间剧烈动荡,但实际上,在公司股价巨变的背后,科技业已经“变身”,自身的标签也在发生变化。正如亚马逊如今也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在线零售商,而是成为一家集电商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于一体的消费和科技巨头。

  仿佛是从世纪初那场惊人的泡沫破裂中崛起,科技股如今的“变身”令人瞩目。如果回过头去看,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期很多科技公司不但没有利润,甚至在盈利模式上都不清楚。以市值最高的苹果公司为例,其目前的市盈率为17倍,不及2000年时市值最高的微软公司市盈率一半。从这一角度看,本轮科技股盛宴还真不是建立在虚无的泡沫之上。

0 条回复

发表评论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